陈欢 比较学前教育中陶行知理论和蒙氏教育的异
摘要:幼儿教育对于儿童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和蒙台梭利是中西方教育大家,对幼儿教育都有着的独到和深刻的见解。本文通过分别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蒙台梭利教育,通过对他们异同点的比较,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蒙氏教育、教育科学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的教育大家,也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通过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构建了一套颇具中国特色的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教育理念体系,对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指导意义。玛利娅·蒙特梭利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于儿童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她所开创的“蒙氏教育”至今依然被幼儿教育界广泛应用,是世界幼儿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陶行知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教育理论都是幼儿教育方面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理论体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两种教育理念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点,对于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指导我国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同的教育目的
陶行知教育理论中关于幼儿教育的目的总结为“造就科学的孩子”,而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儿童的潜能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这种差异与其生活的环境和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的氛围有关。
陶行知教育理论形成于我国积贫积弱为西方列强所欺的年代,他认为“新旧文明之区别在于科学,中国预谋经济、政治、国防各方面之发展,舍科学无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改变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应该培养有创造力的科学的大众,儿童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科学的大众也要从儿童开始培养,因此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念强调“幼稚园要进行科学的训练”,推行“科学下嫁”。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受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的影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蒙氏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培养,提供合适的环境给儿童自由活动和发展的空间,蒙氏教育的目的有二:首先,促进幼儿在有准备、有引导的健康环境中健康的发展是蒙氏教育的直接目的。其次,通过幼儿教育来培养理想、和平的新人类进而达到世界和平是蒙氏教育理念的最终目标。蒙氏教育以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为最终的教育目标。
二、相同的教育内容
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内容推行“生活即教育”,蒙氏教育理念理念中对教育内容的描述是“教学内容全面丰富,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陶行知教育理论和蒙氏教育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对幼儿教育本质的总结,也是其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幼儿教育的开展应该从生活入手,生活内容决定了教育内容,生活质量决定了教育质量,教育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陶行知教育理念认为幼儿教育应该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幼儿在体验生活和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营造健康的自我生活。幼儿通过真正的接触生活、体验生活,才能真正的学会处理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自我主观世界的关系。
蒙氏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日常教育、感观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范围全面而整体。在蒙氏教育法中,日常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认为生活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然后才能够适应他人、适应生活。任何一种生活技能的获得都是幼儿自信心获得的途径,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步骤。幼儿教育不仅是接受知识的教育,更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做人和融入社会生活群体方法的教育培养。
三、不同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教育理念中所推行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做合一”,蒙氏教育的教学方法强调“有限的自由和有准备的工作环境”。虽然两者都在强调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在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是指“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会做”。在幼儿教育中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生活力和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反对死读书、读死书、闭门造车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蒙氏教育理论指出幼儿需要在“工作”中“自由”成长,所谓自由就是让幼儿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想要学什么,要学多久。在遵循一定秩序的前提下自由的工作和游戏,以及工作的时间和速度不仅能够提高的兴趣和专注度,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纪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另外,蒙氏教育还强调“有准备的”工作环境,也就是要营造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的环境,一个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指活动联系的环境,一个充满爱、营养、快乐和便利的环境。幼儿教育环境的构建应该摒弃不利于幼儿成长的因素,囊括一切幼儿成长所需的积极事物。
四、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陶行知教育理论和蒙氏教育中,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都是辅助者,教师与儿童是平等的关系,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陶行知教育理念指出教师应该向小孩学习,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在固定模式的教育思维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应该向小孩儿学习,但是陶行知教育理论认为,在幼师关系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同伴”,教师只有真正走入孩子们的世界,与孩子们平等对话,才能真正的了解幼儿真正的需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同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再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好的幼儿教育应该在儿童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教师应该给予暗示、辅导和指导,使儿童能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去解决,而不是代为解决。
蒙氏教育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平等的辅助者”。蒙氏教育认为儿童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选择的权力,因此,教师和儿童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教师应该是儿童行为的观察者,从而准确的判断儿童的发展和需要,了解儿童的个性,为幼儿教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教师还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讲解者。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儿童积极主动的参加教学活动,教师是儿童自由的保障者,保障儿童活动不受干扰。
五、教育科学
教育是一门科学。按照蒙特梭利自己的理论观点来看,在6岁之前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了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了某种文化、某个学校、某个专业做准备的。陶行知也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也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蒙特梭利教育方法也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人的基本品格。目的都是用科学的方法,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的发展潜力,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充分发展幼儿人性,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
结论
通过上述的论述和比较可以看出,陶行知教育理念和蒙氏教育虽然分别属于东方教育和西方教育,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特点,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的共通点的,这些教育都不是为了实施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不是为了“教育新招”,不是为了增加教育的“品质”、“形式”,不是为了“经济效应”,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孩子那儿,我们就能接近真理;当我们面对孩子,问无数个为什么时,我们就接近了孩子,接近了真理。通过对陶行知教育理念和蒙氏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欠缺,让我们对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的深化和完善做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在充分把握和领会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幼儿教育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幼儿教育,真正的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理念和蒙氏教育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张海芹, 李佳孝. 陶行知与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比较[J]. 文史博览:理论, 2012(2):73-75.
[2]赵海蓉. 陶行知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寻[J]. 时代教育, 2015(6):265-266.
[3]袁梅.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体系理论精髓初探[J]. 民族教育研究, 2014(3):135-140.
[4]尚云丽. 蒙台梭利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J]. 消费导刊, 2007(9):184-184.
[5]郑国凤.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