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袁红霞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无锡市梁溪区萝莎幼儿园  袁红霞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与传承的现实意义,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活教育”学说,内涵非常丰富,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现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以及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三个部分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创造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毛泽东称他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也高度评价陶行知“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党”,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用尽一生奔波于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和创立了独有的教育思想。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活教育”学说,但内涵非常丰富,其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教育发展上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主张——创造教育等对于我们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借鉴和传承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基本理论,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包括了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其受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杜威哲学思想的影响,酝酿于陶行知从事新教育和平民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到1927年前后,在他从事乡村教育教育运动时期,形成了全面的、系统的观点,之后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陶行知当时针对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的弊端,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所提出的教育主张。
“生活即教育”的原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的意思:第一,从生活的角度来说,“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用生活来教育;第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教育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求得生活的向前向上与提高。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第三。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两者相互推促,共同前 进。总的来说,“生活即教育”的基本涵义就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实质上是以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建立心形的人民教育为宗旨,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的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决定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要为人民群众服务。
“生活即教育”的出现更新了人们对教育、生活以及两者关系的认识,反映出教育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教育的对象/内容和途径,认识教育、生活极其相互关系,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教育更好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与“生活即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命题,是针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弊端,从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出发,在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直接改造杜威“学校即社会”的结果。
“社会即学校”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社会的活环境,活势力进行教育。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其实质就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社会和学校的联系,创办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学校,培养出适合社会各方面需要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这一命题,在当时极大地震撼了中国教育界,给旧的学校观和教育观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宝贵的理论参考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多起来。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趋势也是趋向于社会化教育,在改革进程中应该恰当借鉴和吸取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让我们的教育日益社会化,社会也逐渐教育化,推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教学论和教学法。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基础所提出来的。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整个教育过程。基本含义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强调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注重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主张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时间的需要,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学做合一”旨在充分调动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劳力与劳心,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人。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非常欠缺的一部分。应试教育下的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成为了“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在教学中遵循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生活教育的具体主张——创造教育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造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创造教育思想在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
陶行知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主张。陶行知眼中的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其主要内容有:①生活是创造之源,陶行知认为创造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造力”。人们的每一个创造的设想,创造的要求和创造的行动都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②行动是创造之始,创造过程的理论是:行动(实践)——思想(认识)——创造价值的产生(创造),行动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起点;③科学是创造之本;④思想是创造之力,思想贯通了,便等于头脑解放了;⑤意志是创造之功;⑥自由是创造之神,开发儿童创造力必须实行“六大解放”。而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今,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深入研究和传承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创造教育将促进学生个性化人格的形成与塑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注重创造教育有利于培养合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实的社会推动力;创造教育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课题,有利于教育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辅相成,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需要借鉴的具有非凡价值的理论思想。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瑰宝,其生活教育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与传承意义。
(一)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毕生所推崇和实践的。陶行知先生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其实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方法,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有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有所侧重开展教学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坚持创造性原则,正确处理基础与创造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也是这次课改的着重点。学校课程改革要善于借鉴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来开展,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相信、宽容和理解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中,坚持民主原则,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新的学生观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教师应该尊重相信学生是发展中的具有独立意义的独特的人。做一个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创造者、帮助者。
(二)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陶行知先生以他的远见卓识,从多方面论述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提出了鲜明的教师观和终身教育观,倡导教师“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活到老,学到老”……他还认为,处在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时代,教师必须精通业务.探觅新知,具有“科学的头脑”,教师还应该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的气概,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做真人,用教育的力量改造社会,建造国家。这些都是新时代下教师所应该学习借鉴的,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三)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教学内容的策略。改革教学内容就是要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使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体现课程学习的价值;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体系,使不同地区、不同能力的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突出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和教材内容时代性。这些基本的策略都包含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命题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教学内容的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注解和借鉴意义。
2、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教学做合一”是陶衍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先生课程方法观的生动写照,也是新课程倡导并要践行的基本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应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开发课程资源、注重社会实践的策略。陶行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弄到山穷水尽,没得路走”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社会生活没有联系”。这与其倡导的生活教育是偏离的。他认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应该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这种以社会生活为源头的课程资源观不仅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领域里的灵活运用,也是新课程课程资源观重要的理论基石,它阐明了课程源于生活、从属于生活和服-务生活的道理。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所需要借鉴的。
4、变革教学评价的策略。关于教学评价,陶行知再三强调“学生不应当专读书”,而“主要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分数不代表一个人的真本领”等等思想言论,都对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发挥评价使每一个学坐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作用等方面多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结语: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其用尽一生奔波于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和创立的独有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事业宝贵的财富。深入的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探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洪宇著.《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
【2】胡金平著.《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周洪著.《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4】黄仁贤、涂怀京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走进瑞琳| 教学特色| 咨讯中心| 家长园地| 教师天地| 活动锦集|

页面版权所有:无锡市梁溪区瑞琳幼儿园 (原无锡市梁溪区萝莎幼儿园))   

地址:无锡市梁溪区上马墩路瑞江花园103-104号 电 话:0510-68862688 18351568030
备案号:苏ICP备20034713号-1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