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梁溪区萝莎幼儿园 张旦
摘要: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和实践,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研究陶行知的这一理论,对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重要的教育理论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启发我们无限的思考,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后世教育的发展,影响无疑是重要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理论,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论酝酿于陶行知从事新教育和平民教育运动的过程中。到1927年前后,他从事乡村教育运动时期,形成了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在以后三四十年代,生活教育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既是陶行知的教育目的论,又是教育内容论。它明确规定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它包含三层含义:
1.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正如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高兴:“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活到老学到老,知无涯,生有涯,自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2.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中心。教育是为人生需要提供帮助的,因而教育的内容是为生活所必需的,而不是脱离生活的,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同样,儿童的生活就应成为儿童的教育。同时,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即教育应在生活中进行。
在教育实践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只要一遇到挫折就消极对待,大到做错事受到批评,小到做错了题目,这个孩子都能哭上一整天。这与她从小的生活,接受的教育休戚相关。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凡事要求家长迁就,致使感情和心理相当脆弱。而针对孩子的这个情况,家长给予的反馈是继续迁就她,包容她,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3.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陶行知虽然主张生活决定教育,但并不是说教育仅是教人消极地“适应生活”,而是主张以实际生活斗争教人去追求向前向上的生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作为施教者,除了以积极的态度去教导孩子如何生活,还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选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份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教育变得更深沉一些、艺术一些,这才是真正的教人去追求向前向上的生活。
在教育实践中,有位孩子的妈妈谈及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颇有启示。一个星期天,她领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只“纸飞机”换回了其他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件事使她大吃一惊。因为那只纸飞机根本不值钱,而这辆小汽车超市买买不下百来块。开始她以为儿子说谎,当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孩子的家长时,这位家长说: “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 “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提高了。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固然有着将“生活”与“教育”相混同,抹杀教育的特殊性,轻视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等不足之处,但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旨在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要求儿童的教育应适应儿童的生活特点。它是一种具有现代精神的教育观念。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中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必须指出的是,这个“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并不是要求将学校与社会完全等同,更不是主张“学校消亡”,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民众生活的“血脉相通”。大致包含两层含义:
1.就扩大学习的内容和教育对象等而言,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只是书本,而是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自然、社会、群众学习。所以对施教者及学校来说经常开展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的社会生活,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就社会教育而言,陶行知认为:“生活斗争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马路、弄堂、乡村、工厂、战场等等,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大众教育自己的场所。茶楼、酒楼、戏院、破庙、茅棚等都是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所以他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对象和教育目标,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型学校,以实现其普及民众教育的理想。
(三)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强调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主张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学做合一”包含着两层含义:
1.作为方法来说,它是要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
上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大班的小朋友开始学习简单的数字运算,这可是我们生活中最受用的“工具”了。同时为了让幼儿体验生活,增强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开展过一场“小小采购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孩子们认真地查看商品的价格,计算着自己购买物品的总金额。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学与用在生活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契合。
2.作为生活的说明来说,它普遍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由此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自己面对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并且通过“做”巩固发展自己的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自信心和常规习惯建立的重要时期。进入冬季后,天气越来越寒冷,孩子们也穿得越来越多,为了增进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针对小班组开展过穿脱衣服比赛活动。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穿、脱等方面的生活技能,还以游戏的方式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自己动手的愿望。
总之,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有价值的见解,在他后期教育思想变化之后,“生活教育”论也随之发展而变化。只有在汲取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行之有效的的实施教育手段和政策,收获好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胡金平 王雯编著《中外教育史》苏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