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旦论文——新入园幼儿哭闹行为归因分析
无锡市梁溪区萝莎幼儿园 张旦
在每年新入园的幼儿中,总有一些幼儿存在着入园适应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人们对幼儿入园适应难的问题似乎变的习以为常了,幼儿入园适应难不仅仅给教师带来了很多麻烦,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了障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在最初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保持长久,影响一生;如果这一时期的社会化得以顺利发展,将有助于儿童增强自信心,发展自我意识,促使儿童情绪情感、品德意志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相反,假如这一时期的遇到障碍,则会引起儿童的焦虑、退缩、逃学、违法、品行障碍等问题。因此,新入园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其适应过程的顺利与否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此时成人对其内在需要了解不够,不及时予以满足,甚至加以种种限制的话,极易造成儿童与成人的对立;在同伴交往方面,他们借助游戏为手段,交往越来越多,但此时儿童又往往对游戏的方法、规则还不十分了解,并且不会巧妙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因而他们之间又经常会发生冲突。幼儿入园初期,遇到的人际环境变更,使此阶段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显得尤为突出。帮助幼儿顺利的度过新生的分离焦虑期,成为开展幼儿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仅对新入园幼儿产生哭闹行为进行钱略的分析。
一、新生入园哭闹现象的现状
幼儿园新生入园遇到最普遍问题就是哭闹,这是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主要表现,同时也是令所有家长既心疼又无奈的问题,一般来说,新入园的孩子都会哭2个星期左右,当然也有适应能力特别好的孩子,只哭1到2天,甚至一天都不哭的也有,有的刚开始不哭,过几天也开始哭,不过也有个别,哭了整整快2个月,人也瘦了好几斤!我们会发现有些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刚刚还笑容满面,一下便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呆在幼儿园。有些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幼儿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这些幼儿在幼儿园表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刚开始少言寡语。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入园分离性焦虑”。幼儿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幼儿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它与孩子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很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心身的健康发展。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入园幼儿哭闹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胆怯怕生,不能适应新环境
众所周知,幼儿出生以后,首先与幼儿交往的是他的父母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幼儿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这种社会性发展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幼儿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幼儿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幼儿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幼儿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或教师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幼儿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檫不干净。如果家长或教师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幼儿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的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幼儿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或教师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幼儿,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怕生的心理。由于幼儿的胆怯和怕生,在幼儿园中,幼儿就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孩子刚入园,还不适应新的环境,孩子离开了依恋的亲人,从熟悉的家庭来到这个陌生的环 境(幼儿园),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而感到害怕和恐惧,当父母离开后,就会大哭起来。
(二)人际对象发生变化,幼儿没有安全感
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子之间面对面关系,使他们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这种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相互影响,不仅因为血缘关系而得以加强,而且由于父母对幼儿的照顾,提供和满足幼儿的精神与物质上的需要等养育关系而变得近乎不可取代。而幼儿园中交往对象的变化性和非固定性使人际关系变得不固定,无法形成家庭那样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关系。另外,较小的幼儿不会对他人一见如故,他们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和相应的情感。幼儿入园后,其人际交往也从主要与小范围内亲人交往转向与老师、同伴交往,交往方式也往往从独生子女特殊的“小太阳中心”转向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维系的师生关系和必须以平等相处为前提建立的同伴关系。孩子出生后,其主要生长环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的关切与呵护,孩子从内心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当他进入幼儿园面临一种新环境是,这种安全感会被打破,心里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幼儿刚入园,除了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更多的还是对周围人的陌生。周围出现的都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而且教师顾忌不到每个孩子,所以幼儿很容易想家,在心理上自然会出现不安全感,恐惧心理也会随之而来。
(三)幼儿受约束,不适应幼儿园的行为规则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行为规则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行为规则有较大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在某些时候表现为对一些幼儿的约束,对于那些较少受到过约束的幼儿来说,初入园时必然会有些不适应。孩子离开亲人,来到幼儿园,和老师还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人际对象和行为规则都发生了变化。在家里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是固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孩子的行为规则也是随意性的,孩子的要求家长尽可能去满足,孩子的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不受限制。而到了幼儿园,吃东西时要和大家在老师规定的时候吃,玩东西时也要在老师规定的时候和大家一起玩,不能独占,睡觉时也和大家在一起睡,没有爸爸妈妈陪,老师什么时候让孩子做什么,孩子们就做什么,不可能像在家里那么随意。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加上行为规则孩子的约束,使孩子感到不适应,就自然会产生不满和哭闹的情绪。除此之外,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有规定的,所以幼儿不能像在家里那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行动得到束缚。更常见还有是幼儿对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口味,有严重的挑食、偏食、厌食现象。但一些老师或阿姨都会强迫幼儿吃。午睡也是如此,新入园幼儿无法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而老师更多的是采取强制的方法。这些都是导致幼儿爱哭闹的关键因素。
(四)幼儿有任性心理,以哭闹来宣泄情绪
任性的孩子个性偏执、意志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是成人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幼儿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幼儿提供适应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一般说来,幼儿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有点任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幼儿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幼儿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成人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但是,幼儿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有位家长说:“我们孩子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像这样的幼儿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幼儿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以哭闹等形式来发泄,对幼儿健康成长不利。
总之,幼儿的哭闹现象非常正常,原因也是很多,我们一定要做一名细心、耐心、善于动脑的幼儿老师,用你们那聪颖的智慧绘就一幅七彩的幼教图画,让你们那天真活泼的小主人,用一张张笑脸,在画纸上绽放七彩光芒,造就七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