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希尔幼儿园接教育局通知,2016 年清明放假安排为:4 月4日(周一,清明节)放假,与周末连休(4月2日,4月3日,4月4日)。
节假日期间,各部门、各单位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
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
2016年3月30日
在无锡生活,这些知识您要知道哦!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无锡民间开始种植蔬菜、果树。蚕农在清明夜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这天,人们纷纷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东门东林庵一带,为士女聚集处,故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这天,也是东乡胶山和北乡斗山的节场,附近还有赛会,故斗山别名清明山。人们都上山踏青,赶节场,观看赛会。从元宵节至清明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风筝,别有情趣。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为无锡传统民俗。
扫墓时挑些新土壅坟莹。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扫墓时用荤、素菜看和酒、饭等祭奠。后用于果糕点等替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将至,按阳历来说,清明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今年清明节为4月5日,和农历三月三重合,是多年难遇的一次“正清明”。无锡人过清明有哪些习俗?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老无锡”华钰麟先生。
好吃好喝打点“坟亲”
在无锡民间,扫墓俗称“上坟”,20世纪初,无锡第一代移民多是江苏北部地区的逃亡者和失地农民,因为他们的祖坟不在无锡,所以一年里有两次祭拜祖先,一次是上半年的清明,还有一次是下半年的“七月半”,都是在家祭拜。到了移民的第四、五代左右,才有了集中外出扫墓祭拜祖宗的风俗。扫墓的地点也从解放前集中在惠山和锡山,分流到现在的梅园公墓等地。以前在无锡人的扫墓中,“坟亲”是个重要角色,那时候各家的坟地多是从“坟亲”手中购买,并请他们看守。每次去祭拜由“坟亲”带路找自家的坟。放好祭桌、摆上酒菜,进行祭拜。结束祭拜后,要给“坟亲”一笔钱,饭菜也赠给他们,以谢他们平日对坟墓的照管。临走前,多在树梢上挂绺纸条,无锡话叫“飘白纸”。坟头连续几年“飘白纸”,就说明常年有人来。反之,则是多年没人上坟,个别“坟亲”便会将坟头刨平,翻些生土出来,充成“生地”卖给别家再当坟地。
三分钱青团“子孙不断代”
无锡每到清明节,几样吃的是“老无锡”会惦记的,比如大蒜炒马兰,老一辈说吃了会眼目清亮。还有就是青团子。麦汁青团被认为是清明扫墓祭祖不可少的供品。无锡的麦汁青团多采用新鲜麦叶或燕麦叶榨汁,清香扑鼻,馅心比较常见的是去皮赤豆炒制的“细沙”。
清明节供青团,取的是“子孙不断代”的意思,无锡老话有一说法是“断后代才吃不上青团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两粮票可以换两只青团,每只折合三分钱左右。15块银元“包船”扫墓带郊游“上坟”在无锡人心目中是一件大事,家里再穷也要准备酒菜去祭拜先人,过去一些无锡家庭里有一笔上坟钱。没有的,就由子女轮流担负,准备上坟所需的东西,如祭奠的酒食果品、香烛、纸钱等等。祭奠的酒菜主要是三荤三素。
假期热线:0510-6886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