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VS教授
用勺子盛汤,这件事情够简单了吧?但对于2~3岁的孩子,可就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一个大人用勺子盛汤,根本不会去想这件事情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步骤,但给孩子示范,则要将每个步骤、每个动作都分解开来。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放慢自己的速度,使孩子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所以,要想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再简单的事情,我们也要先自己做一遍,甚至为了给孩子传递更准确的步骤信息,要反复练习上很多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她看来,孩子需要的不是填鸭式的学习,而是自主的探索和工作。
蒙特梭利的“示范”,就是“教孩子做事情”。“示范”不仅仅运用于示范工作,更关系到我们对孩子积极的态度。
在蒙氏工作中,我们会遵循示范的几个原则:
原则之一是:“做”往往比“说”强,意思是能用动作展示出来的,就不用语言,能少说一句,就绝不多说一句,这背后的机制很简单,人是视觉动物。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听到的,记住看到的。如果你给孩子示范一件事情的时候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那他也会很困惑:你到底是要让我听呢,还是要我看呢?
生活当中也是如此,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力。与其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唠叨孩子“你怎么还没有收拾啊?”不如在孩子面前示范给孩子看,自己是如何收拾自己的东西。
原则之二是:大人要管住自己的嘴和手。比如当孩子在学扣扣子的时候,你觉得你明明已经示范过好多次了,可他还是不会,你很着急,想上手帮他或指点他几句,适当的帮助是有必要的,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多家长往往会过早地介入帮助。而这过早的介入,兴许就让孩子错过了一个独立完成的机会,如果我们能管住自己嘴和手,多等一等,往后退一退,孩子也许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原则之三是:允许孩子跟你不同。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成人的示范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具有一致性。作为老师,我们要求自己的示范必须是那样的,但这只是为了帮助孩子去理解这个工作。我们并不会,也不应该要求孩子跟我们做得一样。
你要听我的话,你要按照我教你的方式做事,很多家长都是在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一直都在探索这个世界,而大人,应该是一把钥匙,帮他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我们就是这把钥匙。
孩子开了门,任凭门后的世界多么精彩或艰苦,就让他自己去探索和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