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厕的视角谈中班幼儿习惯的养成
提要: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发展,它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习惯的支撑,习惯随着不断的重复而日益巩固,越来越不容易改变,好的如厕习惯对幼儿诸多习惯的养成以及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厕习惯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良好的如厕习惯要从中班幼儿开始培养,重视如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影响幼儿如厕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入了解幼儿不良如厕习惯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培养幼儿良好如厕习惯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如厕习惯;培养;对策
3—6岁的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可塑性强,喜欢爱模仿,善于探索。这个时期可以说对孩子是一个养成良好如厕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习得不良如厕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如厕习惯,便会错过孩子最佳的良机,之后在补就会特别累。所以说好习惯的培养一定要抓住关键期,从中班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幼儿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规范。
一、当前中班幼儿如厕习惯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班幼儿的如厕习惯不容乐观。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生长在“四二一”结构的家庭里,受到家长过多的关注与呵护,从小养尊处优,自理能力差,到入园时依然不能自己如厕。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家庭都请了保姆照料自己的小孩子,而保姆都会照料好幼儿的如厕,长之以往,很多幼儿失去了自己如厕的能力。在幼儿园里,不难发现很多中班幼儿如厕时还需要保育教师一对一的帮助,不能独立完成如厕任务;独立如厕的幼儿经常会拉到衣服裤子上,如厕结束后也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的衣服和裤子。同时也出现幼儿如厕速度慢,多次如厕等问题,这些都是幼儿不良如厕习惯的表现。这样的如厕习惯对幼儿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幼儿园正常的保教工作的开展都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的会无法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融入集体生活,失去社会交往的空间与机会,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如厕习惯有其必要性。
二、幼儿不良如厕习惯的矫正策略
随着对《纲要》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实施,教师们对如厕的教学管理越来越重视。盥洗室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幼儿教学的又一阵地。虽然,教师们对这一教育在意识上引起了重视,并逐步在行动上得到了落实,但在入厕生活环节中,存在问题仍然很多。
晨晨刚上幼儿园时还不会如厕,通过与家长沟通后发现了晨晨在家时的如厕习惯,晨晨都是妈妈帮忙的,为了晨晨的如厕,妈妈每次都要花很大的劲,一把就要近十来分钟,同时边让晨晨看电视边如厕,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心,不能全神贯注于该做的事情。通过家校沟通,我让晨晨家长在家时关掉电视拿走玩具,让晨晨试着一个人如厕;家长要尊重孩子如厕的自由与意愿,给与时间学习如厕的技巧,耐心教导孩子独立如厕的能力和文明如厕的习惯。在幼儿园时,我也经常帮助并鼓励晨晨学着独立如厕,专心如厕,并时刻提醒他如厕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做其它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晨晨就学会了自己如厕,并加快了速度。
其次盥洗室也成了孩子们借口逗留玩耍的场所。如:在一教学活动中,某一调皮幼儿要求小便,虽然活动前都小便过,但怕他小便在身上,就答应了幼儿的要求,然而,要求小便的幼儿一去不回,在盥洗室尽情玩耍起来,而专心于教学活动的老师也早已忘记了孩子的小便行为,结果,孩子在盥洗室里度过了大半个活动的“快乐”时光。
教育需要爱,但家庭教育中的爱往往多于教,一旦幼儿不肯接受教育,甚至以哭闹作为反抗时,家长的思想就会不理性的被私人情感所占据,盲目宽容,无条件妥协,这种爱就成了溺爱,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通过家园沟通达成对幼儿如厕习惯养成的共识后,家长就要按照幼儿园的行为规范要求孩子并立场坚定的一以贯之,与幼儿教师形成合力,这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一)家园合作,标准统一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联系与配合的重要性从幼儿刚入园接受教育开始就体现出来。我认为,应把如厕习惯的培养延伸到幼儿的家庭,让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在家要独立如厕,文明如厕习惯的养成。为了让家长与教师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教育,我们利用家教宣传栏、成长联系册、家长来园接送孩子的机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彼此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的如厕表现情况,统一行为规范并严格督促幼儿遵守,以及时表扬强化和更全面地评定每一个幼儿。
(二)多种活动,渗透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如果可以顺应这一天性,把教育内容寓于游戏当中,实行课程游戏化,教育效果将事半功倍。我经常利用角色扮演这一幼儿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行为习惯教育,在角色扮演中幼儿深入角色,开展同伴互动,产生人际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办法,从而形成正确的游戏行为,这种在游戏中获得的对行为规范认知往往会延续到生活中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让幼儿们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不良的如厕习惯,我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了几位典型幼儿的如厕过程,并要求幼儿们仔细观察图片进行角色扮演,把场景进行再现。同时,我选了一位平时如厕不认真的幼儿当“老师”,对游戏中如厕习惯不好的幼儿进行教育。游戏开始了,幼儿们学着照片开始表演了。只见有的幼儿刚上完厕所就跑去吃东西了,“老师”马上就喊他“洗手,洗手,脏兮兮的小手洗干净再吃东西!”有的幼儿边如厕边东做其它事情,看到有意思的还要说几句,“老师”马上到他面前对他说:“如厕要注意力集中,不要做无头的事情!”在角色扮演中,这位不认真如厕的幼儿通过不断的操作、重复指导他人的同时也记住了良好的如厕规范,并延续到今后的如厕过程中做到遵守要求,逐步内化为了自身的良好行为规范,达到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
三、结束语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对幼儿的教育,重点是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让幼儿适应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如厕习惯就是需要培养的习惯之一。幼儿的良好如厕习惯,不是在自然而然中形成的,也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如厕习惯就必然发展完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