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是以春天亲子游的中发生的案例作为背景,教师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并从指南的科学领域出发,来研究幼儿在科学探索时教师需要提供环境准备、教具材料准备、幼儿探索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并以实际的教具改良的一系列案例记录,来验证和改良教具,从而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
【关键词】科学探索、教具改良设计、观察
【正文】
3月27日这天,孩子们与父母、老师踏着春天的脚步一起来到了常州野生动物园开展亲子游活动,在一天的游玩中,我们观察了很多动物,有时步行,有时坐车,其中最有趣莫过于乘坐着小火车到野生动物园区去看野生动物。在这一过程中,牛牛与他的妈妈发生一个小插曲,让我印象深刻。
小火车绕着大部分的动物走了一遭,在到猴山周围时,牛牛十分的开心,他最喜欢的动物就是猴子,由于火车是没有玻璃的,他的手和头都伸出了车窗外,在他一旁的妈妈赶紧他着他的腰说:“坐好了,坐好了,不要把头伸出去,一会就要到老虎、狮子的地方了,当心他们把你吃了。”牛牛听了不为所动,还更兴奋地说:“看猴子,看猴子,妈妈你看猴子还会用矿泉水瓶喝水呢!妈妈,猴子也有手,对不对?”他妈妈环顾四周,似乎对自己孩子的叫嚷有些不好意思,又不停地催着:“赶紧把手拿进来放放好,这有什么好看,老虎、狮子、狗熊才好看呢!”大人的力气比小孩大的多,在妈妈的“禁锢”下,牛牛只好妥协着坐在妈妈怀里,只是笑脸不见了。
在这个事件中不难发现妈妈是存在好意的,她只是单纯的想保护把头和手伸出窗外的儿子,不过她的好意并没有让牛牛感到快乐的原因,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子领域中目标1指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孩子喜爱自然、喜欢去探究,是一个十分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事件中,猴子这个动物本来就是牛牛所喜爱的。更为难得是他面对猴子时,看到了猴子会自己用矿泉水瓶喝水,提出了猴子是否有手这个问题,说明他在探究,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子领域目标2 4-5岁各年龄段典型表现中指出“能柑橘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证明了他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而妈妈却不断地打断他,是他不开心的原因。
在我们回程的途中,我与牛牛的妈妈对这个小事件进行了交流,在这个沟通中,我证实了之前牛牛妈妈是为孩子安全考虑出发的这个想法,她妈妈也告诉我她感受到了孩子在之后的游玩中情绪不高的情况,于是我就将牛牛不开心的原因与她进行了分析并给与了建议。在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子领域目标3中的教育建议提到“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这句话,不仅仅对教师指导幼儿科学探究时作用大,对成人特别是父母也十分受用。成人的参与本身对孩子探究的行为形成一种鼓励。当父母隐性地收到了孩子的邀请时,不妨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条件下,参与他的探究,倾听他的表达,适当地给与一些回应,并且要重视孩子的提问,与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像尊重同龄人一样给与他们尊重。家长不要为了赶时间而打断孩子蓬勃的发现力。与其走马观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来一次,让孩子尽情享受专注的乐趣,发现的乐趣。牛牛妈妈在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之后也感到很后悔,觉得失去了让牛牛发展探究能力的机会,而且孩子玩的不是很开心。
看到牛牛妈妈的后悔,我也很无奈,失去的时光无法挽回,不过作为教师的我也存在能力去创造机会。针对牛牛喜欢动物这个特点,我生成了一个科学活动《动物的尾巴》,在动物的选择上考虑到需要贴合大部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考虑到必须要有特点,适宜他们观察的,我做了小猫、猴子、兔子、乌龟、狗、鸟这几种动物的尾巴,并且做成了身体与尾分开的教具《动物的尾巴》,放在了科学区中。
孩子们在参与了活动之后,很多人对这个教具充满了兴趣,一开始都去选这个工作,牛牛也去操作了好几次,我们两位老师都感到十分开心。不过这个好现象就持续了2个星期,渐渐地这份教具就失去了欢迎度,无人问津。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存在着理解,这份教具设计得虽然披着动物的外形,实则只是配对。在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子领域目标3中的教育建议提到“引导5岁以上幼儿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意义。”这份教具中并没有做到,孩子只用掌握这6种动物的尾巴特征就能够将尾巴和身体配对了,并没有激起幼儿对动物外部特征,他们尾巴为什么会长这样的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于是我们在家长的支持和园部的帮助下,购买了一只乌龟和几条金鱼,显然这些活着的小生命比塑封的纸张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都争抢着要喂养他们。在喂养之前,我们与孩子制定了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分为5组,每天一组来喂养乌龟、金鱼,并观察乌龟、金鱼的生长情况,探索他们尾巴的用处。孩子们通过规则的制定,自己安排了每一次轮到他们组时,谁来观察,谁来喂养,谁来换水,合作的十分愉快。
在喂养过程中,孩子们渐渐发现了金鱼尾巴的作用。会发现这个是因为其中有一条“泡泡”的金鱼(因为眼睛像泡泡而得名)尾巴受了伤,每次孩子给金鱼喂食时,其他金鱼都能很快游向鱼食,只有它总是偏离方向,很艰难才吃到几个。孩子们观察之后就问我“是不是它的尾巴受伤它才一直游偏啊?”我请孩子们回家自己查资料,第二天孩子们就带着自己与父母查的资料来了,有的因为认识字,还带来了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分享,结果都是同一个,鱼尾巴能帮助鱼儿保持身体平衡的,泡泡就是因为尾巴受了伤,所以游总是东边倒西边侧的。孩子们对自己发现的结果感到十分开心,并且也更疼泡泡了,班里的宸宸特地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小鱼缸,放上了彩色的鹅卵石和水草,让泡泡专门住在里面,给它单独喂食。
看到孩子们积极的照顾和观察,我们体会到观察真实的动物比看书、操作教具这些平面的东西更有教育意义。在这其中他们有合作、制定规则这一社会行为的培养,“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还有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讲述比较连贯。”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学习与发展。
而我也在帮助幼儿实现各方面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我认识到在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与家长的合作,因为家庭与幼儿园是两个最能反映幼儿真实状况的典型场景。与家长沟通和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幼儿,分析幼儿。
同时我更感受到幼儿在生活中实际地与成人互动,与同伴争执或合作,感知接触真实的物体,真实地体验各种情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等,都是不是老师预先设计的活动、教具、教科书所能得到的,这些都是需要幼儿自己去接触周围的环境去观察、并累计各种有益的经验而得到。
因此在今后的活动设计与材料安排中,我会更细心的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从而以幼儿的角度出发,帮助幼儿设计与制定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