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摘要: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也可以说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不同的父母因为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有不同的教养方式。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一通百通”的,好的教养方式培养优良的孩子,反之则相反。父母的性格爱好、性别、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父母与父母之间的教养方式有着不同,同时国内与国外父母教养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异同,本次主要来说说中国和美国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比较;中国;美国;影响因素;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和美国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地域的差异,所以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当今社会,由于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家长对幼儿教育逐渐重视,使得父母有一个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已经成为重点话题。许多家长们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健康快乐的孩子的关键在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正确与否。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拥有一个什么样性格有着直接联系,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期望。自从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是逐渐增多。大量独生子女不但使得传统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考验。因为此次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和美国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所以研究目光指向中美两国父母教养方式比较上面。
(二)选题的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亲密伙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人生成长的大舞台中,父母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不同的两个国家,他们的教养方式的比较存在着重要意义。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学会“因材施教”,并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一通百通的。以找到一种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教养方式。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跟随着自己的“方向棒”只哪走哪,这是不可取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唯唯诺诺类型的,另一种是不听话、叛逆、极端、让人头痛的孩子。我们应提倡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有着正确的教养方式,边思考变改进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好的教养方式,培养优良的孩子。所以要让父母转变教育观念,取其精华,弃之糟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
二、中国、美国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国与国之间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地域的差异等,所以中国与美国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着不同。
(一)中国父母教养方式
在提到中国式教育,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应试教育,它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父母、老师们都认为是分数定乾坤,总之就是成绩重要,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也就是我们大家口中所说的“死教育”,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精神成长的重要力量。只有让孩子和知识这个伙伴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会使得孩子将知识融合,才能在家长、老师的传授的知识基础上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了解,通过在知识中感受、体验、探索,才能培养出对知识的喜爱之情。
中国的父母让孩子在生活中绝大多数认为“长者恒为师”,孩子是永远
长不大的,家庭中的年长者都可以教育孩子。可是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
实施,导致许多的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中六、七人都只围绕一个小宝贝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出现了父母对孩子没有原则的爱,对于孩子提的要求不管正确与否,家中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无原则的迁就、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出现了以孩子自我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们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认为孩子只要一门心思的放在学习上,相信只要成绩优秀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能力以及简单的适应能力,都做得不是很好。因为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包办代替过为严重。当你看到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手里或者书包里有手机一点也不要吃惊。他们那么小,就学会了攀比比较谁的手机品牌大,款式新。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父母就把手机给了他们,手机成了孩子手中的玩具。这些表现了父母对于孩子在经济上任意放纵,只求孩子开心就好。现在孩子家长只要聚在一起聊天,无疑会说自己在周末时给了孩子报了什么样的辅导班,兴趣班。在家里、学校老师给教了孩子认识多少个数字,同时孩子会背唐诗多少首,新学了几个舞蹈。这样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没错孩子成了家长口中炫耀的对象,这些只是父母以自己的标准来塑造者孩子,把自己喜欢的或者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分数是家庭的“晴雨表”,孩子在考试中成绩不错,家里是风和日丽,考的不好,家里就是狂风暴雨,家庭的氛围很是严重。
前一段时间《虎妈猫爸》这一电视剧出现在电视荧屏时,就受到观众们的喜爱。讲述的是 由赵薇示演的虎妈毕胜男和佟大为示演的猫爸罗素,夫妻俩,像现在许多夫妻一样,因为事业工作的原因,将女儿由男方的父母带着。生活过得是简单而轻松的,爷爷奶奶对于自己的孙女像对待公主一样的照顾,孙女是典型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体生活在童话故事中。直到毕胜男忽然发现周围的父母们,已经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忙的团团转,然而自己的女儿还是懵然不知。她开始面对女儿的教育问题,将女儿从婆婆家接回,锻炼女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给女儿找最好的学校,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罗素和女儿相处如同朋友样,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过早就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束缚,罗素的初恋女友海归教育家唐琳回国······虎妈猫爸间出现了教育分歧和离婚危机,因为罗素爸爸的开导,虎妈猫爸和好,最终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家庭幸福生活。这个电视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学习,不要把孩子逼的太紧,必须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孩子的身心发展,剧中的虎妈猫爸及时的调整了自己的教养方式,以至于没有对孩子造成一定个影响。《虎妈猫爸》电视剧引起了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反省,绝大多数人赞同由赵薇饰演的虎妈式的严格教育,认为只有严格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同时也有人认为虎妈式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孩子就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会像虎妈那样从小就被噩梦缠身,考试门门只能第一不能第二,天天要被“必胜决”。中国人一直的观念是,再穷都不能穷了我们的孩子,再苦同样也不能苦了孩子。《虎妈猫爸》的台前幕后都是煞费苦心,用迎合了中国父母们那浓浓的“望子成龙”心理,切切实实的反映了中国父母、中国家庭的教育存在的矛盾与困惑。现在中国父母的孩子爱不缺、教育不缺、营养不缺同时智力又不缺,那么缺少什么呢?缺少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教养方式,因为稍不留神,就变成了孩子痛苦家长也痛苦的局面。在中国家庭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父母两个人中肯定有一个刚,一个柔,一个强,一个弱。剧中的虎妈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女儿期望值很高,都是严格要求女儿,可以说她是标准的中国虎妈,同时虎妈对自己的女儿特别心切,当女儿不听话时,虎妈也会出现冲动、粗鲁的行为。猫爸和女儿倩倩有如亲密的朋友一般,猫爸每天会花好多时间和女儿交流,游戏。当女儿有困惑的时候,猫爸都会耐心的和女儿讲解,当虎妈和女儿之间有矛盾的时候,猫爸都会悉心的化解。无疑猫爸这一角色赢得广大儿女们的赞扬,因为这样的老爸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同时这些孩子们是羡慕剧中的倩倩有着这样的好爸爸,也希望自己可以和爸爸这样愉快的相处。现实家庭中,小年轻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由于是隔代亲的原因,他们都会对孩子娇宠、溺爱,这样培养的孩子成了太子病和公主病,同时也会造成对自己的父母有了生疏。这样慢慢的,不仅影响孩子的教育,而且也对家庭的和谐产生影响。《虎妈猫爸》所反映的绝非简单的家庭问题,同时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波及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 二)美国父母教养方式
有一位11岁的美国小男孩在踢足球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给踢碎了,人家要求索赔13美元。闯了大祸的小男孩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把发生的一切告诉了自己的爸爸。爸爸让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爸爸主动借钱给小男孩,前提要求是让小男孩在一年之后要把这些钱还给爸爸。从此,这个小男孩每到周末、节假日便要出去找工作挣钱,经过半年的时间努力,他终于挣足了还爸爸的钱。你们知道这个小主人公是谁吗?他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以后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我们犯下的过失,使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同时,这些的一切又和我的父母教养方式有着重要关系,这对于我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父母教会了孩子学会承担一切责任,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承担一切。国外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对于孩子的爱不同于中国父母对于孩子们的爱。美国父母有着他们特有的教育方式,当美国父母看到孩子们摔倒的时候,不会去将孩子们扶起来或者抱起来,而是在一旁鼓励孩子们,说相信孩子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从哪摔倒,就要自己从哪爬起来,在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助孩子们。
美国父母们比较会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上的兴趣班。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孩子们对于一个课程感兴趣,那么学起来是更加的有激情,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美国父母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除了亲子关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关系,是伙伴关系 。美国家长与孩子们相处,有如朋友相处一样,父母注重和孩子们自由平等的交流,懂得尊重孩子们的意见。美国父母认为每个孩子们都有着自己的发言权和参与权,美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在美国,孩子在18岁以后他们就要学会靠自己挣钱去学习、生活,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出去打工、做兼职,这些都是会得到父母们支持和赞同的。这些父母们会有意识的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些环境与条件对孩子进行劳动训练,父母认为适量的劳动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益无害的,适量的劳动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同时也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美国父母坚持要对孩子的成长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那么,美国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上又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一类是养育责任,另一类是教育责任。美国父母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要养好孩子,既然生了孩子就要为他们的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身为父母的他们要有良好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在美国,有一句俗话:勤劳是帮助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家庭是孩子早期生活的最基本环境,幼儿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美国父母都会让孩子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杜绝让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美国人认为那样的无疑培养出来的是家庭、国家的“寄生虫”。在中国,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在家里只要听话、不哭就好,把学习搞好就可以了。这样可以看出,美国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通过看电视、电影,让我们知道在美国家庭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小车。可是美国父母不会因为孩子很小,就会开车来来回回的去接孩子们上下学。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学校里都有校车接送,很是方便。孩子会自己到站台下车,孩子下了车就会自己往家里走,不需要家长接送,因为没有那个习惯。在中国,你看到的是和美国完全相反。中国家长们都是到学校门口去接送孩子,到了学校门口,就会发现真的是人山人海,交通拥挤、堵塞。当看到孩子从学校里出来的时候,家长们赶快迎上去,接下孩子们身上的书包,递上一些孩子爱吃的零食。在美国,父母们提倡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比如羽毛球、棒球、登山、出去旅游、亲子活动,美国父母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让孩子在快乐的同时还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无法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好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努力锻炼出来的,一项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良好的意志。
三、影响中、美两国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因素
(一)主观的因素
1、父母的性格:父母性格是活泼开朗,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积极向上的,性格开朗的父母会把自己业余时间多放在孩子们身上,会带着孩子出去转转,家庭氛围是亲密而又和谐的。父母性格多愁善感,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则相反。
2、父母受教育水平:经过相关人士调查得出,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所采用的负面教养行为就越少,父母对孩子的干预行为就越少,并且知道对于孩子的教育应以民主型教养方式为主。
3、父母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父母的价值取向上,这些直接影响到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与态度。
(二)客观因素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之间由于经济条件、地域文化背景差异,国家性质差异,使得两个国家的教养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五、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父母要求孩子过高,太多的干预,父母自己却没有做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2、父母把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未能实现的梦想,他们称作为“遗憾”转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对于孩子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可以完成父母的理想。
3、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化,父母只注重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成绩,怎样考上好的大学,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行教育。在父母眼中,分数高于一切。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着更多的时间好好学习,父母会尽量不让孩子干家务,造成了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4、教育观念落后,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绝大部分家长都梦想着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二)解决策略
1、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父母要学会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2、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调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家长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将爱与严完美的结合起来。
3、身为孩子的我们,不要一昧的去责怪我们的父母。要知道父母是爱我们的,要学会体谅父母的同时自己也要考虑我们有没有错误的地方。我们要学会听话、懂事,尽量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4、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多一份宽容与理解,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且知道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意识错误。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平时多一点沟通,会有更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
[2]陆静斐.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J].文汇报,2004,(8).
[3]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7,(6).
[4]张丽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7,(3).
字数: 5970
完成日期:2016年9月6日